English

赤潮敲响海洋环保警钟

1998-05-19 来源:光明日报 龚雪辉 我有话说

西北起沙暴,华北降泥雨,南海泛赤潮。今年三四月份,环保警钟频频敲响。发生在粤港近海的大面积赤潮尤其告诉我们:必须树立起海洋环保的新观念,再也不能把海洋当作“天然垃圾箱”了。

赤潮是海水中某些微小的浮游植物、原生动物或细菌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突发性地增殖、聚积,引起一定范围内一段时间的海水变色的现象。通常海水水体因赤潮的起因、生物种类和数量的不同而呈红、黄、褐等不同颜色。赤潮的覆盖面积从几十平方米到数千平方米不等。持续时间短者数日,长则可达数十日。

赤潮的发生给海洋环境、海洋渔业和海水养殖造成严重的危害和损失,也给人类健康和生命安全带来威胁。赤潮产生危害的方式主要有三种:首先,它会引起海洋变异,局部中断海洋食物链,威胁海洋生物的生存;其次,有些赤潮生物向外排泄或死亡后分解的黏液妨碍海洋动物滤食和呼吸,从而使其窒息死亡。另外,大量赤潮生物死亡后,会继续毒害海洋生物或引起鱼、虾、贝类死亡。

赤潮现象在我国的渤海、黄海、东海、南海都有发生的可能。1933年赤潮在浙江近海首次发现,60年代以前只发现了4次,70年代达到15次,80年代以来达260次,近年来,赤潮不仅在我国的内海、内湾频繁发生,也在开阔的近海海域发生。今年3月中旬至4月下旬,香港、广东近海发生了一次最严重的赤潮,无论在持续时间上还是在波及范围上都创下了历史纪录。这次赤潮导致大批成鱼和鱼苗死亡,据不完全统计,仅广东省就有300多吨养殖鱼类死亡,直接经济损失超过4000万元,自然海域损失更大。

据专家分析,赤潮本来是一种自然的海洋现象,但随着工业化的发展,来自陆地的大量污染物质增加,导致海洋水质发生恶变,造成赤潮频频发生。因此,现在的赤潮灾害已经带上人为海洋灾害的属性。近年来,我国每年排入近岸海域的污水和各种有害物质达80多亿吨,且有逐年增加的趋势,再加上大规模的海产养殖,导致海域内的海水积累了过量的富含磷、氮的营养元素,这是我国近海赤潮频发的主要原因。

忽视海洋环保酿成了苦果,也敲响了警钟。专家呼吁,既把海洋当聚宝盆,又当垃圾箱的闹剧再也不能演了。他们认为,要保持海域的良好环境质量,有效防止赤潮的发生,就要在提高全民的海洋环保意识的基础上建立“谁污染谁治理,谁使用谁补偿,谁破坏谁恢复”的海洋环保责任制,实行污染物排海总量控制,发展清洁生产技术和环保产业,并且建立起海洋环境监测网络和预警系统。只有这样,才能使赤潮逐渐消匿,还大海蔚蓝本色。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